2013年9月13日下午4点30分,我们从山海关火车站出发,于9月14日清晨5点40分抵达哈尔滨 。车程13小时。早餐前我们乘大巴浏览了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墙体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中央大街上,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97年6月圣索菲亚教堂修复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侵入了哈尔滨。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圣索非亚教堂,当年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
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太阳石上“太阳岛”三个字是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于1984年为哈尔滨日报太阳文学副刊题写“太阳岛”刊头时所书,字迹苍劲有力,空灵传神,也为这块巨厂增添了凝重的色彩。而在太阳石后面,便是由中俄设计师联合设计的太阳岛大门“太阳之门”。太阳之门的创意主题为“太阳的窗口”,也就是说,透过大门能看到日出和日落。大门总长74米,主门高12.5米,门旁涌起的曲线形如白色浪花,大门前的地面设计有模拟街区图,象征着游人越过大地、松花江和沙滩,登上太阳岛。整个设计与太阳含有的“阳光明媚的地方”、“朝日在东方升起”的深意吻合。
太阳岛内的电瓶车,公园内的电瓶车很多,一次要20元。很方便,车型各种各样很漂亮!
太阳岛不仅是夏季旅游避暑的胜地,更是冬季冰雪旅游的乐园。哈尔滨一年一度的雪雕游园会就是在太阳岛举办的。由于岛上空气清新,污染少,雪质好,一到冬季,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雪塑制品,竞相展现在游人面前,给岛上的冬季增添了无限生机。
图为雕塑《悠悠牧羊曲》。7组巨型仿真“雪雕”主体景观在哈尔滨太阳岛公园内。据介绍,这些“雪雕”均为历届雪博会获奖的雪雕精品,如《悠悠牧羊曲》《农家乐》《飞雪英姿》《天鹅飞舞》《母爱》《英雄乔斯》等等。仿真雪雕由树脂胶制成,表面喷有真石漆,表情自然,看起来惟妙惟肖,酷似真正的雪雕。太阳据介绍,这些“雪雕”原为历届雪博会获奖的雪雕精品,仿真“雪雕”由树脂胶制成,表面喷有真石漆。太阳岛公园为此专门开辟了夏日雪雕园,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
雕塑《飞雪英姿》
随后我们浏览了俄罗斯风情小镇。俄罗斯风情小镇是俄式风情极浓的旅游休闲小镇,它所能提供的特色服务以及中外宾客在小镇内感受到的“出境享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小镇位于美丽太阳岛的核心区内,紧邻风景线,与中央大街和斯大林公园遥相呼应。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乘船10分钟,开车仅需20分钟。小镇由27座彰显上世纪淳朴、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和建筑艺术保留的别墅、民宅构成。这些别墅群,在全国也是出现较早的;这具有俄罗斯民间格调的别墅群体,在俄罗斯也是极为罕见的。她们掩映在花卉、绿树丛中,错落有至,各具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建筑风貌。这些建筑群体形成的小镇规模构成了太阳岛独特的旅游新景观,起到极强的铺垫作用,它既有整体的统一性又独具特色,是哈尔滨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建筑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一个原汁原味、犹如时光倒流的游览空间。
大自然的“家乡田园”与石板路、红房顶、小栅栏的和谐韵律;挤奶大婶的欢唱;烧烤大叔的美味肉香以及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的俄罗斯姑娘打啤酒的美丽身姿;高尔基艺术学院的学生现场做画;小镇上的独具特色的商品会让您流连忘返。“在历史街区的柴可夫斯基自助酒吧”中,品味咖啡的同时,敞开的窗户还能提供仿佛带着面包芳香的空气,以及丰盛的俄式珍馐美食。伴着傍晚教堂的钟声,即将入夜的白桦林里的琴声,草坪上围绕着篝火的淋漓的笑语欢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幕俄罗斯风情小镇独特靓丽的风景。
这里有俄罗斯艺人现场制作的工艺品。他们用精湛的工艺表现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和风情。一个作品就是一部书,就是一幅民族的画卷。
哈尔滨----关东古巷。关东古巷位于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区“文化休闲体验区”内,建筑规模9200余平方米,规划民风民速展厅近五十个,各种特色小吃几十种,是全国首家以闯关东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仿古休闲步行街,由闯关东入口区、山野区、院落区、民族风情区、演艺小吃去等部分主成将通过各种形式展出黑龙江省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人、东北特色名吃、老东北特色曲艺、发掘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锁定良好的硬件设置和绝佳的地理优势,自然环境与人文传承相结合,区域定位于产业衔接相匹配。着力体现现代化,生态化,怀古化,把汇聚国际财富和造就人文梦想结合起来,传承关东文化,缔造北国旅游观光第一站。
独轮车上,盘着发髻的少妇抱着孩子,依靠在行礼上。腰上挂着水葫芦的男子正作势要推起车,继续这条“闯关东”的路。这一家人身边,都是赶路的人,挑着担子、扛着行礼的都在赶路……想想当初一个小小的独轮车,推着一家人的希望一路风雨是多么艰难的才走到东北呀。
哈尔滨最后一个浏览点是----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和斯大林公园。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 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 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设计师为巴吉斯、李光耀、兹耶列夫。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 ,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 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塔下阶表示海 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 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 时的最高水位。
评论